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宣传
健康科普 | 预防静脉血栓
2023-12-05 分享至:

静脉血栓是指在静脉血流迟缓、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内膜损伤等条件下,静脉发生急性非化脓性炎症,伴有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静脉急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四肢浅表静脉或下肢深静脉。患病后不仅对患者造成肢体病残,还会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


一、静脉血栓形成原因


1.血管壁损伤:静脉内膜为一层扁平的内皮细胞,内皮细胞上的覆盖物有良好的抗凝效果,血管壁损伤中以内膜损伤更为重要。血管壁损伤造成凝血致活酶的形成和血小板聚集,促使血栓形成。

2.血流滞缓:静脉血流缓慢,会造成血液的淤积,血液淤积在静脉中,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通常导致血流淤滞状态的因素有:长期卧床、外伤或骨折、较大的手术、妊娠、分娩、长途乘车或飞机久坐不动,或长时间的静坐及下蹲位等。


二、静脉血栓存在的危害


1.生命危险:下肢静脉血栓的急性期,有部分患者可因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这是十分严重的并发症。脱落的血栓可回流入心脏,之后流回肺内,阻塞肺动脉,而引起肺栓塞。症状较轻的可不发生症状,但病情严重的会有胸闷、咯血、心悸、胸疼等症状,甚至可造成患者晕厥、死亡,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2.出现残疾:静脉血栓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当形成陈旧性深静脉血栓后,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后遗症。由于长期受到局部疼痛的折磨,对患者的日常工作与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严重时甚至可致残。

3.造成并发症:静脉血栓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会造成下肢水肿,并对动脉和神经造成压迫,产生一定的危害,如会出现下肢麻木、肿胀以及青紫的症状,并且还会伴有面色苍白和身体温度下降。


三、静脉血栓的诊断


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往往根据血栓部位的压痛、肿胀和触及疼痛性索状静脉可确诊。急性发病的髂、股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均较突出,不难做出诊断。其他部位,尤其是隐袭起病且缺乏症状的隐性静脉血栓形成则诊断较困难,常在继发肺栓塞之后才怀疑到静脉血栓的存在。

患者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大腿内侧沿静脉走行方向的压痛,血压计袖带缚于大腿,加压至60~150mmHg时出现患肢疼痛有助于诊断。


四、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


一般情况下,静脉血栓的常见表现有局部的疼痛、水肿、硬块、色素沉着、湿疹、溃疡等。

1.疼痛:由于局部出现血液循环障碍,下肢不能得到新鲜血液供应的地方就会出现缺血性疼痛,这种疼痛是慢性的、持续的,在站立和运动后疼痛更加明显。有些患者因此不敢下地活动,可伴有自发痛、牵拉痛及触痛。

2.水肿:由于血液流动缓慢、瘀滞,而形成局部水肿,水肿较轻者在平卧或经短暂休息后可自行消失,严重者很难消退,往往朝轻幕重,患者将患肢抬高后会舒服很多。

3.硬块: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后,沿浅静脉就会出现一处或多处硬块,触之硬块疼痛剧烈。随着患肢缺血情况的越来越重,下肢广泛发硬,皮肤失去弹性。

4.色素沉着:长期的静脉高压导致小腿部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后破裂,铁红素在皮下沉积,使皮肤出现颜色改变,即色素沉着,患肢一般由红褐色转变为棕褐色,最后由于严重缺血使皮肤呈现青黑色。

5.湿疹:湿疹也是皮肤出现营养障碍的一种表现,皮肤瘙痒,有液体渗出。由于患肢缺血较为严重,皮肤变薄脆弱,很容易因抓痒或轻微的划伤而出血,血流很难止住,止住后伤口也不易愈合。

6.溃疡:皮肤溃疡是静脉血栓发展到后期出现的十分恶劣的症状,患肢每因轻微的损伤或蚊虫叮咬而形成溃疡,成为老烂腿,这种溃疡可日久不愈合,溃疡越来越大,愈腐蚀愈深,严重者需要截肢。


五、静脉血栓患者的日常保健


通常有以下几点:

1.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颜色的变化:如患肢周径不断增加,说明静脉回流受阻;颜色加深,疼痛加剧、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说明出现感染,应及时就医,积极处置。

2.抬高患肢:卧床休息,患肢抬高略超过心脏水平,可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浅静脉内压力,使疼痛减轻,减轻水肿。

3.避免碰撞伤肢:患者应注意安全,严防再次碰撞伤。

4.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肺栓塞。若患者有咳嗽、胸闷、胸痛、口唇紫绀、咯痰带血等症状应引起高度重视。


六、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1. 改善生活方式,避免久坐、久站,戒烟、戒酒。

2. 避免进食含糖高、易产气食物,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3. 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避免排便时过度用力。

4. 避免穿紧身裤,可穿束腿长筒袜或梯度弹力袜。

5. 睡前用热水泡脚和按摩。

6. 卧床病人进行主动或被动床上肢体活动,并将腿抬高到心脏以上水平,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7. 如发现一侧肢体疼痛肿胀,下肢周径和皮肤颜色、温度等异常变化,要及时就医。



撰稿人:孜钰

编辑:罗雅尹

文章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使用,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

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你的医疗提供者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