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正确的坐姿非常重要,坐姿不正确会导致近视,还会影响骨骼发育,严重的可能导致脊柱变形、脊柱侧弯,影响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脊柱侧弯的知识,了解如何预防脊柱侧弯的发生。
1. 什么是脊柱侧弯
脊柱侧弯指的是正面脊柱偏离了中线,向侧方形成弯曲,同时伴有椎体的旋转、肋骨的升高以及椎旁组织的异常,逐渐出现躯干的失衡,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时期。脊柱侧弯可分为真性侧弯和假性侧弯,真性侧弯的发病原因不明,假性侧弯属于姿势性侧弯。针对脊柱侧弯,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是特别重要的。
2. 脊柱侧弯产生的原因
脊柱侧弯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包括:
①遗传因素:脊柱侧弯有家族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脊柱侧弯患者,后代患病的风险较高。
②不良姿势:长时间保持不良的姿势,如驼背、耸肩等,容易导致脊柱侧弯。
③运动损伤:在运动中,如果姿势不当,可能会导致脊柱受到损伤,从而引发脊柱侧弯。
④其他原因:如脊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等,也可能导致脊柱侧弯。
3. 脊柱侧弯的症状有哪些
脊柱侧弯的症状因程度而异,轻度的脊柱侧弯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但重度的脊柱侧弯可能会导致以下症状:
①身体变形:脊柱侧弯可能会导致身体的变形,如肩膀、背部和腰部的不正常形态。
②身高发育问题:脊柱侧弯可能会导致身高发育受限,影响身高的正常发育。
③呼吸系统问题:脊柱侧弯可能会导致肺功能受限,引起呼吸困难。
④消化系统问题:脊柱侧弯可能会导致消化系统问题,如胃食管反流、胃肠道不适等。
⑤疼痛:脊柱侧弯可能会导致背部、颈部和肩部的疼痛。
脊柱侧弯女孩的发病率要高于男孩,约为2:1左右。及早发现脊柱侧弯的常规方法是目测,即观察儿童青少年的后背。通过“4横1竖”5条线来判断是否脊柱侧弯,5条线中任何1条异常,都属于躯干不对称,其中1竖指的是棘突,4横分别指的是双肩、肩胛下角、腰窝和髂后上嵴是否与地面平行。另外,前屈试验也是一个常用的方法,即被观察者双脚并拢,缓慢的向前屈90°,观察其脊柱是否有一侧的隆起与不对称。
4. 脊柱侧弯的危害
脊柱在身体中除了具有调节运动和平衡、支撑人体的整个结构以外,还起到保护内脏的作用。脊柱侧弯可能会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影响身高发育、导致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问题等。脊柱弯曲异常首先会导致儿童外观异常与心理障碍,如若未得到早期的治疗,会逐渐影响心肺功能,重度的脊柱侧弯还会影响其寿命。另外,脊柱侧弯对下肢神经功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5. 在生活中,什么样的运动有利于预防儿童青少年的脊柱侧弯
(1)靠墙站立:站立时后背挺直,肩部及髋部贴紧墙壁,头颈伸直向上,尽可能多维持一会儿,或多做几次。
(2)小燕飞:可以做俯卧式也可以做站立式。俯卧式动作在硬床上或干净的硬质地板上俯卧,脸部朝下,以肩关节为支撑点轻抬双臂,同时轻轻抬头,双肩向后向上收起。在手臂向上的同时,双脚轻轻抬起,腰背部肌肉收缩,尽量让胸部下端和腹部支撑身体,持续3至5秒后放松肌肉,休息3至5秒再做;站立动作为身体直立,双手侧平举,手心向外向上,缓慢抬高双臂,作小燕飞状,背部肌肉收紧,3至5秒后放松,休息后再做。
(3)五点支撑:仰卧在硬床上或干净的硬质地板上,双腿稍微分开,腿外侧同胯宽,屈起双膝,双脚脚心着地。臀部、腰部、下背部依次慢慢抬离地面,双肘部落于地面,肩胛骨向脊椎收紧。肩、双肘和双脚“五点”撑起身体的重量,收紧下背部、腰部和臀部肌肉。
(4)简易脊柱晃动:坐于瑜伽垫或柔软的垫子上,左腿伸直,右腿弯折,脚掌踩实地面,并放置于左腿内侧地面,右手贴于右侧大腿内侧,左手撑于背后,并自然向后扭转脊柱。伴随均匀呼吸,下颌与肩膀对齐,维持一段时间后恢复原位,并于另一侧重复动作。
(5)骆驼式:取跪姿,双脚及双膝分离与肩部同宽,双手抓住脚踝,身体向后仰,使脊柱得到伸展,并持续进行腹式呼吸的方法。
脊柱侧弯的预防尤其重要。预防脊柱侧弯首先应该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改变久坐行为,纠正不良站姿和坐姿,读写时要保持“一尺、一拳、一寸”的姿势,减少低头玩电脑手机的情况。最好不要趴在桌子上睡觉,避免从高处跳下,避免与其他人撞击身体。
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青少年的脊柱情况,建议给其使用双肩式背包,日常的营养要均衡;学校可以开展有关脊柱健康的相关课程,调整课桌的高低以利于儿童青少年的脊柱健康。
6. 关于脊柱侧弯的常见误区
(1)孩子高低肩一定是脊柱侧弯吗?
高低肩不一定是脊柱侧弯,高肩胛骨、斜颈也可能引起高低肩,需要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测。
(2)补钙可以预防和矫正脊柱侧弯吗?
从脊柱侧弯产生原因来看,补钙无法预防脊柱侧弯的产生。
(3)过于肥胖更容易导致脊柱侧弯吗?
肥胖会增加脊柱压力,腰椎曲度增加,可能会增加脊柱侧弯的进展。
(4)脊柱侧弯适合睡硬床还是软床?
硬床对维护脊柱的姿势有一定的帮助,软床无法起到支撑的作用,所以建议睡硬一点的床。
部分内容来自《人口》栏目
撰稿人:孜钰
编辑:罗雅尹
文章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使用,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
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你的医疗提供者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