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月是蜱虫病的高发期。那么什么是蜱虫病?蜱虫病是如何传播的?如何才能避免蜱虫叮咬呢?
一、什么是蜱虫病
蜱虫病又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俗称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在我国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地区聚集性,主要集中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和浙江等省份山区、丘陵地区。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性,多发于春、夏季,发病高峰集中发生在 5-7月。全人群均可发生感染,老年人发病较多见。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食欲减少、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呼吸衰竭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但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患者预后较差。
二、蜱虫病是如何传播的
携带病毒的蜱虫是疾病的主要传染源。羊、牛、狗等家养牲畜、野生动物或伴侣动物均可能成为该病毒的中间宿主,一旦感染就会成为发疾病的传染源。
患者也是重要的传染源,无妥善防护可导致人-人接触传播。患者的血液、血性分泌物传染性强,患者的汗液、尿液、呕吐物及排泄物具有传染性。死亡病例遗体及其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含有大量感染性病毒颗粒,传染性强。因此,医护人员和看护人接触病人时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接触病死者尸体流出的血液仍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可导致感染发病甚至死亡,我国多地有过相关案例报道。因此应避免接触病死者尸体血液,对病死者尸体应进行规范的无害化处理。
三、如何避免蜱虫叮咬
蜱虫病的预防主要是预防蜱虫的叮咬,因此,在野外活动时要注意:
1. 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起身之后应注意查找身上有无蜱虫黏附。查找的重点部位为头皮、耳后、腋窝、腰部、腹股沟、大腿内侧及腿窝等部位。
2. 进入蜱虫栖息地应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针织衣物表面应尽量光滑,不要光脚或穿凉鞋。
3. 外露部位最好涂擦驱避剂,如避蚊胺、避蚊酮等。
4. 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的居民,应当注意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蜱的清理和杀灭工作,户外活动后返回室内时注意检查身体和衣物上蜱虫的附着情况。
一旦发现有蜱虫已叮咬皮肤,应尽快将蜱取出,但不可用手拔取,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可用尖头镊子贴近皮肤夹住蜱虫的口腔部,垂直拔取,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有条件,也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贴近皮肤夹住蜱虫的口腔部,垂直拔取。
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在墙面、地面发现蜱虫,都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四、蜱虫病的治疗原则
蜱虫病患者要及时就医,治疗重点是早期识别重症和并发症。
患者应当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不能进食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当及时补充热量,保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高热者进行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药物退热。
继发细菌、真菌感染者,应当选敏感抗生素治疗。同时注意基础疾病的治疗。
撰稿人:孜钰
编辑:罗雅尹
文章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使用,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
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你的医疗提供者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