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组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其中高血糖为主要标志。长期的高血糖可导致各种组织,尤其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和功能障碍。
一、糖尿病的病因
糖尿病病因尚未阐明,不同类型的糖尿病病因不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有所不同。I型糖尿病一般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破坏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导致;II型糖尿病是由于组织细胞的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衰退或其他多种原因引起;妊娠期糖尿病则与II型糖尿病相似,也是源于细胞的胰岛素抵抗,不过,其胰岛素抵抗是由于妊娠期妇女分泌的激素所导致的。
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存在家族聚集现象。
二、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
(1)具备超重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等因素之一,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2)6.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或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11.1mmol/L,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属于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
糖尿病高危人群应进行糖尿病筛查,半数以上的II型糖尿病患者在疾病的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糖尿病筛查可使这些患者得以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效果。
三、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一)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也就是“三多一少”。
高血糖是造成多尿、多饮的主要原因。水平过高的血糖随尿液排出体外,大量的尿液排出必然引起体液的丢失,引起口渴。糖尿病患者因为担心多尿、多饮,而不饮水或少饮水,这是十分危险的,会加重高血糖甚至引起昏迷,乃至死亡。
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减少,或胰岛素抵抗,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产生能量,导致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消耗过多,糖尿病患者体重逐渐下降,乃至出现消瘦。
有些糖尿病患者无典型症状,但经常出现皮肤瘙痒、反复泌尿系感染、伤口不容易愈合等情况,应尽早检测血糖。
(二)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脑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1.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同年龄、性别的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4倍,并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提前,病情更严重;
2.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4.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
5.糖尿病足严重者可导致截肢。
四、糖尿病的治疗原则
(一)糖尿病的治疗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的控制,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合理的药物治疗,以及在有适应症时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的控制应以改善生活方式为基础。生活方式管理的核心包括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基本措施,应贯穿糖尿病治疗的始终。
(三)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影响糖尿病控制状况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坚持综合治疗。
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享受正常生活,不会因糖尿病过早死亡或残疾。
五、糖尿病患者的营养治疗原则
1. 糖尿病患者需接受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糖尿病患者应在营养(医)师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通过评估营养状况,设定合理的医学营养治疗目标和计划,控制总能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素,达到代谢控制目标,并尽可能满足个体饮食喜好。
2. 进餐应定时定量,在控制碳水化合物总量的同时应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碳水化合物,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严格控制蔗糖、果糖制品(如玉米糖浆)的摄入。
3. 肾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推荐蛋白质的供能比例为15%~20%,并保证优质蛋白占总蛋白的一半以上。
4. 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
5. 糖尿病患者的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5克以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应进一步限制盐的摄入量。
6. 糖尿病患者容易缺乏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D以及铬、锌、硒、镁、铁、锰等多种微量营养素,可根据营养评估结果适量补充。长期服用二甲双胍者应警惕维生素B12的缺乏。
六、糖尿病的预防
1. 了解糖尿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防范的意识,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2. 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生活中做到“健康121”(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
3. 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使超重肥胖者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或体重至少下降7%,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5%~58%;
4. 定期健康体检是早期发现糖尿病的重要手段。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5. 糖尿病前期人群要到正规医疗机构及早进行干预,可以延迟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6. 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将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撰稿人:孜钰
编辑:罗雅尹
文章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使用,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
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你的医疗提供者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