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宣传
健康科普丨认识“桥本甲状腺炎”
2024-01-16 分享至:

一、什么是桥本甲状腺炎

桥本甲状腺炎又称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淋巴性甲状腺肿,最早由日本桥本根据组织学特征首先报道,因此得名。本病患者的甲状腺组织有淋巴细胞浸润、纤维化、间质萎缩及腺泡细胞的嗜酸性变,是一种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出现免疫缺陷,造成免疫功能紊乱,产生针对甲状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致使甲状腺滤泡上皮破坏而致病,自身免疫反应的强度与病情密切相关。

甲状腺自身抗体比较常见的有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等,诱发自身免疫改变通常表现为甲状腺组织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导致患者出现甲状腺肿大,有些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本病多发生于30~50岁的女性,男性少见,男女之比为120左右。尚无确切的发病率统计,但近20、30年国内外资料提示其发病有增多趋势,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可高达22.5~40.7/10万,可见此病已非罕见。本病起病隐匿,常无特殊症状。80%~90%患者的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多呈弥漫性,不对称,病变累及一侧或双侧。甲状腺质地坚韧如橡皮样,与周围组织也无粘连。有些患者先有甲亢表现,后来感到全身无力。同时感觉颈部轻微压迫感,吞咽不适。本病因病变演变缓慢,可能在几年内得不到明确诊断。

多年来对本病的诊断采用Tisher(1957)提出的下列五项标准:甲状腺肿大,质坚韧,结节感;甲状腺抗体阳性;血清TSH(促甲状腺激素)升高(正常者<10/ml);甲状腺扫描呈点状浓聚及不规则稀疏;过氯酸钾盐排泄试验阳性。凡在上述五项标准中,有两项符合者可考虑为本病,具备四、五项者可予确诊。这个标准在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诊断正确率约70%~90%。在使用这一标准时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不能排除甲状腺癌肿时,可行穿刺活检或手术探查。

二、桥本甲状腺炎的症状

桥本甲状腺炎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甲状腺肿大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相关症状。

患者在疾病初期常无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出现甲状腺无痛性肿大、质韧。70%的患者因甲状腺肿大而就诊,少数出现压迫症状,压迫气管可出现呼吸困难,压迫食管可出现吞咽困难,压迫声带可出现声带麻痹,压迫血管可出现面部水肿等。

20%~30%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首次就诊即表现为甲减或在疾病后期发展为甲减。主要表现为低代谢症候群症状,如易疲劳、怕冷、体重增加、行动迟缓。因血循环差和热能生成减少,体温可较常人偏低。可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轻者出现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力和注意力减退,重者可表现为痴呆、幻想、木僵、昏睡或惊厥。皮肤改变如颜面虚肿、表情呆板、鼻/唇增厚,毛发干燥稀疏,指甲厚而脆、表面常有裂纹。消化系统症状有食欲减退、便秘等。心血管系统症状有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等。


三、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注意

1. 桥本甲状腺炎导致的甲状腺功能减退是终身疾病,需要终身进行治疗。也有部分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可能终身自身抗体水平升高,但甲状腺功能一直正常,可以维持多年不变,可不予治疗。

2. 对于无明显临床症状、甲状腺功能化验正常的患者,通常采取随诊观察的治疗策略。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日常饮食上应保证合适的碘摄入量。建议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适当限碘,日常饮食可食用加碘食盐,但需适当限制富碘食物的摄入。

3. 桥本甲状腺炎的药物治疗原则是无限期的甲状腺激素替代疗法。若发现甲状腺功能出现减退,需要积极进行替代治疗,尤其是备孕期或孕期的女性。

4. 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应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

5. 饮食注意:

少食海带、海鱼、海蛰皮等含碘高的食物,但并非无碘饮食。

硒缺乏地区的患者,还要注意补充硒。

少食多餐,不能暴饮暴食。

忌辛辣、烟酒。

补充充足的水分,每天饮水2500ml左右。

忌咖啡、浓茶等兴奋性饮料。

适当控制高纤维素食物,尤其腹泻时。

注意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多吃蛋类、瘦肉、大蒜、玉米、虾仁、生蚝等。

6. 甲状腺肿大者,避免领口紧束感的衣物。甲减患者,衣着需注意保暖。

7. 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如戒烟戒酒、保持乐观心态、保证睡眠等。

8. 甲减患者需按时服药,不能随意停药。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定期甲状腺功能监测,按医嘱正确用药和坚持随访。因为其他疾病原因需要长期口服含碘药物如胺碘酮、碘化钾以及含碘中药者,在就医时要告知医生。如果此类药物不能停用或减量,需要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定期复查甲状腺超声。

9. 育龄女性如果怀孕前已知患有桥本(甲状腺功能可正常或异常),计划妊娠时要复查甲状腺功能,确认甲状腺功能正常后才宜怀孕。怀孕期间应根据医生医嘱定期复查,保持正常甲状腺功能。

 

撰稿人:孜钰

编辑:罗雅尹

文章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使用,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

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你的医疗提供者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