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宣传
健康科普丨了解心血管疾病
2024-01-28 分享至:

1. 什么是心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

2. 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1)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有:心悸、气短、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胸骨后的压迫性或紧缩性疼痛、胸闷不适、水肿、发绀、晕厥、咳嗽咯血、虚弱、嗳气、上腹痛、恶心、呕吐;左后背痛、左手臂痛等。

2) 脑血管疾病

可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

或者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眩晕等;

单侧肢体运动不灵活,或肢体无力、麻木,面部、上下肢感觉障碍,;

语言障碍,说话不利索;

记忆力下降;

看物体突然不清楚,或眼球转动不灵活;

小便失禁,意识障碍;

平衡能力失调,站立不稳;

头痛或者恶心呕吐,头晕、耳鸣等

3. 心血管疾病的病因

1) 家族遗传因素:例如家族成员中有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在年龄<50岁时就发病的早期患者;或者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累及心脏或血管,引发相应的心血管病变。

2) 自身先天性缺陷:先天性心脏结构或功能缺陷;先天性血管结构缺陷导致局部血管狭窄;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攻击、破坏自身组织器官)。

3) 引发心血管疾病的获得性病因:

主要由于吸烟(包括吸入二手烟)、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

疾病或药物因素:病原体感染,例如病毒、细菌;恶性肿瘤;各种慢性肝、肾疾病;长伴有巨大的精神压力;长期服用某些处方,例如避孕药或糖皮质激素;长期服用可能干扰心脏或血管功能的某些保健品或中草药。

不良生活习惯:缺乏体育运动;高脂、高糖、高盐饮食;长期酗酒;注射或吸食毒品;体重超重或肥胖

4. 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指发病前的预防,即无病防病发生;二级预防是为了降低再次发生的危险及减轻致残率,即患病后防止再发病。

1) 防止栓塞

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高危患者进行有效的抗栓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

2) 患者晨练应注意的问题

睡眠时,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季应该注意。

3)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控制饮食总量,调整饮食结构;坚持运动,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戒烟少酒,劳逸结合;减少钠盐摄入,每天食盐控制在5g以内;增加钾盐摄入,每天钾盐≥4.7g。

4) 多吃富含精氨酸的食物

富含精氨酸的食物有助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管损伤。这类食物有海参、泥鳅、鳝鱼及芝麻、山药、银杏、豆腐皮、葵花子等。

5) 控制血压和血脂是关键

血压控制:将血压控制在一个比较理想的范围内,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中之重。资料表明,坚持长期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仅为不坚持治疗者的1/10,也就是说,只要长期坚持控制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可下降90%。

血脂控制 :如果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就是人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的血脂控制是服用调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等。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血脂也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重中之重。

6) 进补要适度

我国民间素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冬季人们运动本来就少,加之大量进补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冬季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


撰稿人:孜钰

编辑:罗雅尹

文章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使用,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

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你的医疗提供者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