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宣传
健康科普丨预防骨质疏松 保持骨骼健康
2024-01-28 分享至:

骨骼和人体的其他组织器官一样,随着年龄的变化,经历生长、巩固和衰老的自然过程。

儿童、青少年阶段是骨骼的增长阶段,尤其是婴幼儿期和青春期是人体骨骼的快速增长期。随着身高的快速增长,骨骼进行塑建,骨量获得迅速增加。在这个阶段,应保证钙和维生素D的充分摄入,适量运动,以促进骨骼更好生长,骨量更优积累。

成年期是骨骼的巩固阶段,身高逐渐稳定,不再继续长高,骨量缓慢积累,强度得以加强,骨密度于30~35岁达到一生的最高峰值。之后骨量开始出现缓慢下降。成年人应避免抽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注意锻炼,增强体质。

老年期是骨骼的衰老阶段,女性在绝经以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重建失衡,骨吸收超过骨形成,骨量出现快速丢失;男性在60岁以后骨量流失加快,骨折风险增加。老年人在加强自我保健之外,应注重骨质疏松症的筛查,做到早防早治。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从而导致骨脆性增加和容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疼痛、驼背、身高降低和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表现,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骨折常遗留慢性疼痛和残疾,不但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还可引发或加重多种并发症。

骨质疏松症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病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日照不足、钙或维生素 D缺乏、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高钠饮食、吸烟、过量饮酒、过多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体力活动过少、体重过低、患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使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这些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多数是可以避免和控制的,是骨质疏松症的可控危险因素,因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贯穿整个生命周期,以减少罹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骨质疏松症患者可通过食物补钙,钙是决定骨骼健康的关键元素。富含钙的动物性食物包括:①乳类和乳制品:如牛奶、羊奶、奶油、奶粉、奶酪、酸奶。其中,牛奶200ml含钙约200mg;②蛋类:如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等;③海产品:如泥鳅、虾皮、贝类、海带、紫菜、海参、田螺等。植物性食物中豆制品含钙量也较高,1斤豆腐的钙含量可达到800mg,而且越浓缩含钙量越高,即豆腐干的含钙量最高。

日光照射有助于钙吸收。充足的光照会促进维生素D的生成,维生素D对钙质吸收起到关键作用。建议每天至少20分钟日照时间,提倡中速步行、跑步、骑行等多种户外运动形式。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可以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降低骨折的发生风险,使老年人活动更加自如,生活更加独立,幸福感显著提高。因此,已经确诊骨质疏松症或有高骨折风险的患者,应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在营养和运动保健之外,同其他慢性疾病一样,骨质疏松症患者需要长期、个体化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按照药物作用机制,骨质疏松的治疗药物主要分为两类: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治疗前建议患者和专业医师充分交流,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治疗方案。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遵医嘱治疗和随访,定期检测身高、体重、生化指标、骨代谢指标和骨密度等,监测药物不良反应,评估药物疗效。经过3~5年规范治疗之后评估情况,由医师判断是否能够停药或更换药物。切勿擅自停药,以免丧失前期治疗的获益。 


撰稿人:孜钰

编辑:罗雅尹

文章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使用,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

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你的医疗提供者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