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宣传
健康科普丨慢性病患者春季如何保健
2024-04-19 分享至:

春天是“百草发芽,百病发作”的季节,尤应注意慢性疾病的保健防护。春季主风,《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风为春季之主气,如风气太过或不及就会成为致病的邪气,同时夹带寒、湿等其他邪气侵犯人体。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春季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前预防疾病的侵犯。

一、在春季慢性病患者养生注意

1不减衣,重起居

春季和风渐起,各地降水明显增多,正是万木逢春、百草吐绿之时,也正因为降雨和风势的增加,易出现倒春寒现象。不要过早减掉冬衣, “春不减衣,秋不戴帽”“春捂秋冻”说得就是这个道理。《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按时睡觉,早睡早起,中午安排午睡,养气除疲,注意精神放松,有助于阳气上升。慢性病患者不要以为气温暂时升高就可以马上脱掉冬装,要做到春捂”,春季昼夜温差大,早晚更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关节部位的保暖。

2疏肝气,平阴阳

《黄帝内经》说“怒伤肝”。春分时节易肝阳上亢,肝脏疏泄功能失调,肝气不疏,郁热化火,就会导致心情不畅,造成疾病。而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情,就能调畅人体气机,使气血调和、经络通畅。若情绪变化太激烈,平衡失调、气机逆转,会产生身心疾病。此时的养生要抓住“阴阳平分”的特点,要效法天地气候的规律,调整人体自身的阴阳平衡,达到身体内外的阴阳平衡,在整体上保持一种相对平静、平衡的状态。《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在春季,保持阴阳的平衡、平和,更有助于调畅肝气。慢性病患者要注意食用疏肝的食物,少吃易上火的食物,保持心态平和。

3宜运动,不宜强

《四气调神大论》说:“广步于庭,被发缓形”。进入春季,万物生长茂盛,机体的功能也开始增强。春季是阳气升发的季节,要到户外去感受大自然勃勃上升的阳气。昂首阔步,大步走路。走路手要摔起来,超过头。步子要大,走得要快,要微微出汗。随着气温回升,人们应逐渐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以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气血运行,使人体阳气顺应自然,向上向外抒发。但要注意,春季运动不宜过于剧烈,否则可能耗损机体阳气尤其是慢性病患者,运动不宜强,运动项目最好选择运动量不大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慢跑、爬山、漫步等。

4食清淡,重补气

饮食调养总的原则是以清淡为主,宜甘少酸。《黄帝内经》中早就指出:“百病生于气’,意思是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人体气的运行有关。气是生命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它充满着全身,运行不息,时时关系着人体的健康与寿命。所谓气虚,即气不够用,动则喘。春分之后,很多人会出现气短、乏力、少力懒语、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搏虚弱无力等气虚表现。

气虚时补肾气、助胃气、养肝气,可化不利为有益。孙思邈说过:“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是因为春季人体大多肝气旺,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易出现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情况。另一方面,脾胃属于三焦之中的中焦,是阳气升发的枢纽。脾胃是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健旺,人体就会更有活力。酸味入肝,且具收敛的作用,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慢性病患者春季饮食宜选辛、甘性温的食物,如山药、银耳、荠菜、莴苣等,忌酸涩。

5养习惯,重保健

慢性病患者应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注意休息,戒烟,远离二手烟场所。适宜运动,根据自己身体状态可快走或小范围慢跑,每次达到身体微微出汗。合理膳食,注意或避免生冷,多吃温性食物。不抽烟不酗酒、少吃油炸食品。保护呼吸道,注意通风。做好保暖,预防流感。多喝水,有助于保持体内血流通畅,还可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保持心情愉悦。

患有心脑血管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要做好自我保健工作,合理的中药调理,辩证准确,以温补为主,配合其他用药措施。一旦有长期胃痛、胸闷、头疼等不适症状,要及时就诊。

二、在春季慢性病患者常用穴位按摩

1按摩十宣穴

十宣穴位于十个手指尖端的正中,左右手共十个穴。心里堵闷不痛快可通过按摩十宣穴来缓解。最方便的是用拇指的指甲反复用力重掐,以有酸痛感为主,刺激总时间每次以不超过5分钟为宜。

2按摩太冲、合谷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是肝经的总开关。合谷穴是大肠经的原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两穴合用,可调畅精神。按摩太冲穴前,可以先用温水浸泡双脚10~15分钟,再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按右太冲穴3分钟,然后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按左太冲穴3分钟。反复2~3次,共计10~15分钟。

此外,需要注意一点,对于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经受较强刺激,不宜进行按摩,同时,孕妇也不宜按摩合谷穴。


撰稿人:孜钰

编辑:罗雅尹

文章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使用,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

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你的医疗提供者进行沟通。